通知公告:
代表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代表风采
双重身份 双重责任――记呈贡区第二届人大代表邢永
[作者:发布时间:2016-01-25 11:42来源:昆明市呈贡区人大]

双重身份 双重责任

――记呈贡区第二届人大代表邢永

  

年逾六旬的邢永是昆明市呈贡区第二届人大代表,也是为数不多的,有着四届人大代表资历的老代表。自1984年进入呈贡区七甸街道办事处大哨村委员会起,邢永先后担任村委会小组长、办事处农科员、村委会副主任、主任、大哨社区党支部书记。近20余载的人大代表履职生涯和其所在社区“带头人”的双重身份,邢永肩上所担负的是两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而心中所牵挂的却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让社区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与他共事过的社区干部眼中,邢老书记“踏实、认真”;在社区群众眼中,邢书记值得值得信赖、德高望重,是群众的“主心骨”,是群众的“带头人”。每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时候,社区很多群众永远会把自己手中那珍贵的一票投给他们最信得过的老书记邢永。是什么让群众对他如此信赖,又是什么让群众愿意为他投上信赖的一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邢永代表。

我是本村村民,对本村的发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0年邢永参加居民委员会主任候选人演讲时说

邢永代表就出生在历史悠久的七甸街道大哨村,这方水土养育了他,也养育了世代依靠种田为生的父老乡亲。有着初中文化的邢永,幼年时经历了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无吃穿的日子,青少年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青壮年又经历了改革开放,当兵退伍后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他看到村子老百姓还是每天在水田里忙碌,但却收入微薄的光景时,他觉得自己应当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改变一下这百十年来传统而单一种植方式,让乡亲们多一点收入,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仅仅依靠种植点水田,糊一下嘴,却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提高群众们的生活水平。那时正值国家、省、市、县、乡正大力推广“科技种植”,几经思考和走访,邢永结合国家所倡导的“科技种植”政策,带头学科学,推广良种,号召村民开展地膜种植包谷,推广水稻薄膜育秧,推行水田改旱地这样一种方式,将部分种植水稻的田地改为种植甜脆豌豆、大白菜等蔬菜。可是这样的想法村民们并不买账。有村民反问他:“我们不种粮食,那我们吃什么?”

面对这样的质疑和不配合,邢代表并没有气馁,他要用实际行动让村民们知道,我们不种粮食,一样有吃的,而且会吃得更好。他带领一部分有意配合“水改旱”的亲威、朋友和部分村民,从育苗,栽种,施肥到打药,每一个环节都是手把手教群众,自己不懂的东西,他就联系农科部门的人员,来到田间地头,搞示范,开展蔬菜种植培训学习,带头学科学、用科学,用科学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忙碌一年下来,他所带领的推广“科技种植”,搞水改旱,种植蔬菜的村民,核算下来比传统的种植方式一年的总收入翻了一翻。

看到这样的巨大变化,很多村民也积极加入“水改旱”、科技种植蔬菜的队伍,有什么种植方面的问题都向他请教,他也毫无保留的向村民们介绍自己的经验。随着蔬菜种植面和产量的增加,为方便村民所种植的蔬菜可以直接在当地进行交易,他又带领群众在当地搞起了第一家小农贸市场。现在,农贸市场的规模更大,村民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增加,本村的科技意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随着呈贡区的建设发展,全村盖起了小洋楼,买了小汽车,村民们也牢牢记住了这位带头示范搞种植,带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好书记,他也先后获得“昆明市办事处优秀农科员”“云南省工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饮水思源报家乡 认真履职展风采

有了这样一次好的示范带头,1996年,邢永当选为呈贡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作为大哨村选区的唯一代表,邢永在各类学习培训中,慢慢了解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所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在无形中推动着他坚持不懈地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

大哨村地处偏远,唯一一条通向外界的道路却是“天晴扬尘路,下雨水泥路”,这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村民所种植的蔬菜运输也造成了极大的不便。面对摆在村民和他这位村委会主任眼前的困难,为了改变村民“出行难、发展难”的现状,邢永代表在县人代会上郑重地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代表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解决大哨村出村道路的修建问题。建议提出后,作为大哨村村委会主任的他,无论是为了整个村子的发展,还是为了更好的履行一个人大代表的应有职责,积极与建议承办单位联系,奔走于街道办事处、县交通运输局等部分,协调筹措补助资金10万余元,交通运输局补助40余万元,将这条2.5公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沙石路。之后,在邢永代表的积极联系协调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又共计投资70余万元,把这条沙石路变成了柏油路,有效解决了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村民们称赞邢永书记心里装着群众、是个好人大代表,他们都为有这样一位为他们谋发展的邢代表,他们的老书记而感到自豪。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邢永代表自己的选区,为选民服务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作为村委会主任,自身有责任,更有义务去帮助群众解决各方面的困难问题,就要时刻为群众着想。在任职期间,他始终把人大代表职责贯穿于自身工作之中,积极通过入村入户了解村民存在的生产生活困难,通过召开村委会、党支部会议等一切机会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详细听取村民们需要社区为他们做什么,需要他这个人大代表去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去深入调研了解情况后,在人代会期间提出自己的准备充分的意见建议。

1997年,大哨村的几口老水井承担着整个村子100户,400多人的供水,很多村民都要挑着水桶到很远的水井去担水,路途远、取水不方便、用水量的增加,而且部分水井的水质也不好,大肠杆菌超标,已经影响到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而在城市、乡镇和在一些发展好的村子,村民们早就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邢永把这些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决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了早日让农民们都喝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邢永代表闲暇的时候就配合村建工作队上村民家走访,了解情况,听取村民们对安装自来水管的看法。在多番上访了解后,很多村民对安装自来水的想法非常迫切,于是他立即召集组织村委会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开会研究讨论,提出在村子安装自来水的想法,大家也都一致同意他的想法。虽然村民们迫切希望通上自来水,但是摆在他和村民们面前的问题还是缺钱,村委会没有多余的资金,而没有资金,寸步难行。面对资金严重不足的状况,邢永积极发挥自己人大代表的作用,积极联系县水务局,反映村民的想法和村委会存在的困难,争取专项资金补助40余万元。同时,他和村委会人员商量,让村民们各家各户共同出工出劳,发动村民又捐资10余万元。虽然方案有了,部分不理解的村民不愿意出钱,也不愿意出力,于是他又带领村委会工作人员,亲自到这些人家按家按户去做工作,动员他们积极加入,共同来改善村子的生活用水问题。

在他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村委会管辖的新发村和大哨村村民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在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时期,他带领村干部加强自来水管理,四年旱灾期间没有出现缺水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他针对大哨村旧有供水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他又多方奔走,向阳宗海管委会和其他相关部门将这一情况进行反映,共协调资金20余万元为社区打了一眼新水井,更换了部分旧有供水设施。2013年人代会上,他又提出了大哨村水资源保护方案,积极为社区水资源保护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

老骥伏枥有所为  为民办事解民忧

在邢永代表的眼中,自己能够为当地村民做这些事,都是因为自己有着“双重身份”——既是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又是一名人大代表,所以有着很多机会可以和街道、或是一些部门接触,积极向领导反映群众困难和问题,提建议。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双重身份”,让自己更明白需要有什么样的责任心去担当起这两份重任,去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可是在村民的眼中,无论邢代表有着什么样的身份,他都是村民的贴心人,是村民的主心骨,是村民们最值得依赖的人。

正如邢永代表所在大哨社区居委会门前那几个鲜红的大字一样――把小事当成大事干,把乡亲当成亲人看。现在,邢永代表已不再担任大哨社区党支部书记,但他依然记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大代表,他一直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样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牢记于心,并付诸在自己近20余年的人大代表履职过程中;把家乡父老当作自己的亲人,把父老乡亲的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为村民建客堂,协调征地补助款,调解了无数多次村民间或是家庭里大大小小的纠纷,借助自己良好的人脉关系帮助困难村民寻找就业机会等等。只要社区里有什么困难问题,社区干部或是村民都愿意请他帮助出出主意,他也乐于为这片生养他的热土不断发挥余热。